曾昭铭(?—1940),江西省吉安县白沙乡人。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闽北游击区党和军队的领导者之一,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副团长(政委)。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剥削阶级的欺凌和压榨,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1928年,党领导吉安农民暴动,投身革命成为中坚分子。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乡、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1932年,任江西省工农民主政府劳动部部长。1933年4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常会决定成立中央苏区闽赣省,5月,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任省革命委员会裁判部部长、内务部部长。
1933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闽赣省委驻地黎川失陷。参加闽赣省委代表团,与黄道、曾镜冰等同志被阻于抚东分区(指江西省抚河东岸一带的金溪、资溪、贵溪、光泽一带根据地)。代表团根据当时严重的局势,当机立断,将抚东分区撤销,合并到闽北分区,在闽北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在此期间,作为闽赣省委驻闽北革命根据地的代表,积极组织、领导查田运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10万重兵围攻闽北革命根据地,苏区失陷,转入游击战争。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担任闽北军分区参谋长、崇安中心县委书记,坚决拥护分区委“打出外线,开辟新区”的决定,适时改变政策策略,带领崇安人民坚持在老苏区开展游击战争,反对敌人的“清乡”运动,以打乱敌人的部署,积极牵制其兵力,成功地配合外线部队的活动,使闽北游击区发展到近30个县的范围,并与闽东游击区联成一片。1936年6月,中共闽赣省委成立,任省委执行委员、肃反委员会主任,参与对全省游击战争的领导工作。同年8月,率闽北红军第五纵队挺进将乐、建宁、泰宁等县,开辟将建泰游击区,嗣后成立了将建泰县委。1937年,闽北红军主要领导人黄立贵牺牲后,接任中共闽中特委(二分区)书记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率领闽北红军一部战胜重重困难,胜利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1937年3月,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成立,任副主席,与黄道、曾镜冰一道,以民族大义为重,审时度势,适时改变政策策略,提出联合不同政治派别的武装力量组成抗日联盟的主张,力主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多次写信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联系、斡旋,有理、有利、有节地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数次挫败敌对势力制造反共磨擦的阴谋,为闽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了不懈的努力。
1938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任副团长(政委),与饶守坤团长一道率领闽北游击健儿奔赴皖南抗日前线,投身于民族抗日斗争的洪流中。1939年,调任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在护送同志渡江北上途经国民党控制区安徽无为县时,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旋遭秘密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