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光辉历程
闽北红色故事第十二期 || 建松政苏区形成始末
2024-06-2409:33:23来源:

1925年后,马列主义在闽北开始广泛传播。北伐军进入闽北,点起革命烈火。1928年,崇安、浦城一带农民举行的“崇浦暴动”,揭开了闽北革命的序幕,革命斗争如烈火燎原,燃遍了闽北大地。

19267月,杨峻德等在建瓯成立党支部。19273月,在建瓯中学读书的政和凤池村青年杨则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利用寒暑假回乡传播马列主义。1928年夏,根据福建省委“深入农村革命活动”的指示,杨则仕秘密回到政和县凤池村,以教员为公开职业,向农民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他在家乡组织了“读书会”,并吸收了20多个农民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春,在凤池村福主庙正式成立农民协会,杨则仕当选为农会会长,提出“打倒土豪劣绅”“抗租、抗息、抗捐税”的革命口号。不久,农民协会由凤池发展到山溪、大洋和朱地等村。在此之前,杨则仕在农民协会中发展了杨则震、陈机水两个党员,成立党小组,杨则仕为组长。当年又发展了杨成立、杨则镐、池大汉等7个党员;7月,在杨氏礼堂成立党支部,杨则仕任书记。

1930年春耕时,党支部通过农会领导农民,采取统一行动“登门退佃”,迫使地主作了让步,将原来“主八佃二”“主六佃四”的契约改为“主佃各半”“主四佃六”。初次斗争取得胜利,农民斗争情绪十分高涨,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组织很快发展起来。1931年夏,建松政地区旱情严重,在青黄不接之时,地主勾结奸商囤积居奇,国民党地方政府高价出卖陈粮,党支部号召农民协会发动农民打开地主粮仓,分借粮食。破仓分粮斗争由凤池、山溪、东平开始,波及到水吉的姜地、龙安、杭头、漳墩,松溪的新铺、溪尾、青山、郑墩、梅口、路桥以及政和的二、五区(即今镇前、杨源、澄源),浦城的水北。

1931年秋,由于武装斗争的需要,急需军事骨干协助开展武装斗争,杨则仕派员在水吉与闽北红军接上关系。19322月,闽北苏区派苏正良、老游(名不详)到凤池指导工作。8月,政和党支部选出几个骨干首次去闽北苏区参观学习,政和党支部也开始接受闽北分区委的领导。1933年初,杨则仕亲自带领十几个党员和农会骨干到政和、水吉边界打土豪筹款。他们的武器就是一支手枪和几支土铳、梭标。在政和、水吉边境的茶筒岭附近,他们遭到反动大刀会的袭击。战斗中,黄可英、杨则定两位同志牺牲。首次武装斗争尝试失利,他们并不气馁,再次设法派人去闽北请示分区委,请求支援军事干部,积极做好武装斗争准备,为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打下基础。

在吃人的旧社会,人分成各个等级,富豪的纨绔子弟飞扬跋扈,欺压穷苦孩子。1933年春的一天,我去劳动时路经小学门口,竟遭到几个地主老财儿子的殴打。挨打后我怒气冲天,就串连十几个穷孩子冲进小学,把他们痛打了一顿。这可触怒了地主老财,他们冲到我家吵闹,逼我母亲当场打我赔礼。地下党员杨则仕和老徐跑来劝阻,才告罢休。此后,杨、徐二人多次找我谈心,用革命道理启发我。在党的教育帮助下,我对阶级压迫有了萌芽的认识。就在这一年5月,由杨、徐两同志介绍,我加入了共青团,当上了少先队队长和儿童团团长。我的父亲早在192812月加入了共产党,4个叔叔也在1933年先后加入党组织,祖母、母亲也都参加了地下联络活动。从此,我们全家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原闽北独立团)调回闽北。此后,闽北苏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张銮基独立四十五旅的进攻,情况危急。闽北分区委决定利用寻淮洲、粟裕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路过福建的有利时机,派黄立贵率五十八团打出外线,开辟新根据地。

8月,五十八团800多名红军战士,在团长黄立贵、政委陈一的率领下,开辟建松政苏区。队伍从崇安出发,打下建阳的回潭,牵敌于浦南,攻进水吉,一路如疾风扫落叶,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胜利到达政和东平。在西表村和杨则仕会合,召开群众大会,成立建松政革命委员会,杨则仕任主席。这里是建松政革命的中心,根据闽北分区委的指示,政和党支部扩大为建松政中心区委,书记杨则仕。红军的到来使革命蓬勃发展,农民纷纷提出土地还家的要求。有首民谣:“穷人种田无寸土,世代耕种白辛苦;不向地主还田地,永远不会来幸福。”

9月初,红军分路到水吉的漳墩、杭头、外屯,松溪的黄屯、青山、路桥等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敌刘和鼎部调3个营企图夺回东平镇。敌人从松溪出发经柯厝前来袭击东平,群众飞步来报告,五十八团闻讯后,与当地军民一起拒敌于太平隘(距东平1.5余公里)。激战半天,歼敌百余人,缴获机枪一挺、步枪90多支,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此后,工作发展很快。9月底在西表召开建松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选举张顺礼为主席,杨则仕为副主席,还成立建松政红军独立营,各区有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10月以后,成立建松政县委,书记滕加礼,副书记杨则仕。在县委领导下,土地革命全面铺开,政和凤池、东平、西表和水吉姜地等村土地分配结束,其他地方分配方案已定,后来由于形势紧张而停止。

10月中旬,接分区指示,建松政县委组织100多人的参观团,杨则仕任团长,由黄立贵率部护送去闽北苏区崇安参观学习。当时我是参观团小鬼班长,后给黄团长、陈政委当通讯员。

11月初,刘和鼎乘建松政地区的红军主力去闽北之机,调2个团兵力配合地方民团、大刀会进攻苏区。独立营副营长池云亮叛变,县委书记滕加礼隐遁,张顺礼逃跑,建松政苏区遭受摧残。陈机有、陈机盛、杨贤子、杨则镐和七井潭红军医院伤病员等300多人壮烈牺牲,剩下的同志转入大山坚持斗争。

12月底,黄立贵、陈一率领1000多名红军护送参观团返回建松政地区。从崇安大安出发,经白水、澄溪、浦南、水北,迂回浙江龙泉攻下八都,转战松溪打进花桥,回到凤池、西表,找到一些坚持斗争的干部后,在西表开会确定:在地方站不住脚的干部都回到独立营,编入主力红军。因此,杨则仕等百余人编入红军开赴闽北苏区。我被留下坚持地方联络工作。会后,五十八团在水吉焦坑打垮2000多大刀会会徒,俘虏90多人,继而转到松溪青山击溃敌人1500多人,形势逐步好转后,五十八团又回到闽北。

19352月,闽北分区委在长涧源把五十八团、闽北独立团、崇安独立营、贵溪游击队合编为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为师长,卢文清为政委,曾镜冰为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团:二、四团到崇、浦地区打游击;一、三团在资(溪)、光(泽)、邵(武)一带开辟工作。

3月,黄立贵带领一团到建松政地区,在西表召开干部会议,决定开展游击战,扩大根据地,加强党的领导。5月,成立了建松政中心县委,书记洪坤元(洪牺牲后由翁立义接任),组织部长阙林标(阙牺牲后由黄有贵接任),宣传部长程朝茂,团中心县委书记游火明。同时成立军委会,主席翁立义(兼)。下设浦城渡头区委,书记阙林标(兼),团区委书记郭三妹;水吉区委,书记程春林,团区委书记伊尹金;松溪路桥区委,书记廖章元,团区委书记黄有贵;政和东平区委,书记江焕才,团区委书记由我担任。

8月,闽北分区委决定抽主力红军打出外线,“挺进建松政,开辟闽东北新游击区”。王助、饶守坤率独立师二团、三团在建松政地区及古田、屏南一线开展新区工作。

19362月,黄立贵、曾镜冰率部在政和洞宫山与闽东叶飞部队打通关系。之后,黄道、黄立贵率领二团到建松政地区,在西表召开中心县委、军委会干部会议,决定巩固和扩大地方党的组织和根据地,恢复建松政独立营,营长张麒麟,政委阙林标。并派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三纵队队长周汝春、政委叶全兴、政治部主任方春发帮助发展建松政工作。3月,黄道亲自在建瓯富地榧村召开会议,成立闽东北特委,书记王助,军分区司令员饶守坤,政委王助(兼),政治部主任左丰美兼团特委书记。闽东北包括建瓯、松溪、政和、浦城、屏南、古田、南平等县。4月,黄道、黄立贵率领红军到政和、屏南边境的洞宫山与叶飞举行会议,确定成立闽赣省委,书记黄道,委员有叶飞、黄立贵、范式人、阮英平、吴先喜、曾昭铭、曾镜冰等9人,下辖闽北、闽东北、闽东3个特委。省军区司令员叶飞,下辖福(安)寿(宁)、古(田)屏(南)、霞(浦)(福)鼎、闽东北、闽北、闽西北、抚东等7个军分区。实际上只开过一次会议,后来没有完成统一领导的任务。

1937年初,国民党3个师兵力配合保安团队进攻闽北苏区。在艰苦战斗的岁月里,黄立贵于713日在邵武洒溪桥乡沙田村林梧桐漈山厂不幸壮烈牺牲。虽然苏区、红军遭受部分损失,但是革命仍在向前发展。

 

陈贵芳 原作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