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正门 考亭书院,位于建阳三桂里考亭(今潭城街道考亭村),初名竹林精舍、沧洲精舍,是朱熹创建的最后一所书院,也是朱熹理学集大成之地,享有“闽学之源,理学之巅”的盛誉。 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 “考亭”,相传因唐末侍御史黄子棱曾在此祭父守孝筑“望考亭”而得名。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在福建漳州推行“经界”受挫,加上长子朱塾病逝,悲愤之下辞去官职,定居建阳考亭。次年,朱熹在考亭购得一村民旧居,扩建为寓所,始名竹林精舍,后因麻阳溪溪水环抱,精舍三面围水,更名为沧洲精舍。沧者,绿水之滨,川流不息。朱熹建此书院,改原地名“龙舌洲”为“沧洲”,意喻静修养德、继往开来。 朱熹选择建阳考亭作为晚年定居之地,与其父朱松有关。朱松上任尤溪县尉时,路经考亭,称“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父亲之遗愿,朱熹时时在念在兹。再加上建阳书香风雅,“建本之乡”“图书之府”饮誉全国;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种种因素让朱熹选择考亭作为晚年的精神归宿与终老之地。 初建时的书院建筑分为朱熹宅与沧洲精舍两个部分。其宅最早名为“清邃阁”,分为两层,楼下为中堂,楼上应有居室和藏书阁。沧洲精舍前堂后室,前为明伦堂,后为燕居庙。精舍大门有朱熹所题对联:“道迷前圣统,朋误远方来。”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朱熹一生以传道授业为己责,在全国多所书院讲学育人,晚年在考亭写下“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抒发他“为往圣继绝学”的宏大志向。沧洲精舍则是朱熹继续其人生追求的重要一步。精舍创立伊始,朱熹就明确办学宗旨,端正教育方针。他认为,为学之要在于“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并作《沧洲精舍又谕学者》《勉学箴》,勉励诸生“贪道义,做好人”。他还沿用《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沧洲精舍的学规,将儒家所倡导的“五伦”作为“五教之目”,意在将书院的教育目标定为对读书人道德人伦的教化。在教材方面,朱熹亦颇为用心,亲自选编教材,将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列为书院的核心教材,以此培养学生的学识与品德。 在沧洲精舍期间,朱熹潜心著书育人,论道其中,与门人弟子蔡元定、黄榦、刘爚、蔡沉、叶味道、李方子等研讨学问,阐发义理,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而来。期间,先后著述有《孟子要略》《周易参同契考异》《韩文考异》《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全面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的修订,构建了以《四书》为核心的集大成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朱熹在讲学之外,还把祭祀圣贤作为书院教育的大事。首先,对祭祀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先后编纂《仪礼集传集注》《礼记解》等,形成了系统的礼学体系。其次,对书院祭祀的对象精挑细选。朱熹在沧洲精舍主祀孔子,左右配祀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两侧从祀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司马光、李侗,凸显追踪溯源,道统承绪,兼顾古今。再次,对书院的祭祀方式十分考究。他参考《五礼新仪》,与门人反复斟酌,撰写了《沧洲精舍释菜仪》并实施。沧洲精舍(考亭书院)的祭祀活动延续到民国初年,后因书院改为国立学校而中断。 考亭学派彪炳理学史册 朱熹上承道统,下传义理,培育了众多栋梁之才,形成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考亭学派,成为“闽学之源”,其思想则被后人称为朱子学。 考亭学派主要依托书院而成形,大致经历了朱熹寒泉著述的成形时期、武夷精舍讲学著述的成熟期以及寓居考亭书院的成就期,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了“理”为宇宙之本体的“理本论”,心统性情的“心性论”、“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忠孝廉节的价值观等理论。学派以朱熹为核心,以朱熹门人弟子为代表。据朱熹后裔朱玉所编《朱熹及门姓氏》,朱熹门人有姓氏可考者就有442人,其中蔡元定、黄幹、刘爚、蔡沉、真德秀、李方子、陈淳等人都是考亭学派的重要人物,成为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人。 考亭学派不仅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后朱子学还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线,传播到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东亚文明的象征。 考亭书院的延续与传承 南宋以来,沧洲精舍经历了数十次修葺。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江湖派诗人、时任建阳知县的刘克庄在书院旁建朱子祠,以蔡元定、黄榦、刘爚、真德秀配享祭祀。淳祐四年(1244年),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匾,始称考亭书院。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增加书院学田约五百多亩,以供祭祀之用,在祭祀之余也作为师生的廪饩,名曰“义学”。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考亭书院遭遇洪灾,房屋倒塌严重。宣德七年(1432年),建阳知县何景春“尽新建造”。天顺六年(1462年),巡按御史刘釪、顾俨命推官胡缉于书院旁新建韦斋祠,以祀朱熹之父朱松。正德六年(1511年),福建巡抚贺泰将燕居祠扩建为左右对称的形式,左祀孔圣,右祭朱子。嘉靖三年(1524年),福建参政蔡潮将书院明伦堂改名为“道源堂”。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朝廷颁赐“大儒世泽”匾额及“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楹联,置于集成殿。康熙五十一年,正式颁布诏令,将朱熹“配祀孔庙十哲之次”,考亭书院的地位也随之攀升到新的台阶。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巡抚叶世倬任延建邵道台时,认为其体制不合规制,于是将其改建,将主殿明伦堂改建为集成殿,以蔡、黄、刘、真四人配。旁为两庑,为竹林、沧洲两精舍。前为二门,门外之右为道源堂。其左为报德祠,祀历代之有功于祠者。前为碑亭二,又前为大门,为石坊,坊左右为“泰山乔岳”“景星庆云”二坊。殿之后为献靖公祠,上有楼,祀文公远祖茶院公。其最高上一层曰十贤楼,祀濓溪、明道、伊川、康节、横渠、涑水、龟山、廌山、豫章、延平十先生。同治九年(1870年),考亭书院进行大规模修葺,总体规模与前代基本相当。 清道光《建阳县志》考亭书院图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考亭书院设建阳县初级中学。新中国成立初期,书院一度作为校舍使用。六十年代“四清”运动中,书院砖木建筑尽被拆毁,只剩下明嘉靖十年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蒋诏及巡建宁道佥事张俭所立的考亭书院“恩荣”石牌坊。1966年西门电站建成蓄水,牌坊下半部被库水淹没。1984年,建阳县文物部门将书院石牌坊移到玉枕峰下。九十年代,于玉枕峰上建文公祠,后倾圮。 朱子文脉的赓续与新光 1998年10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建阳调研,察看了正在重建的考亭书院,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有这些文物史料,要加强保护和传承。”此后,建阳加大了对书院的保护力度,在重建时尽量保持原貌,全力把历史古迹保留下来、把朱子文化弘扬出去。 近年来,考亭书院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焕发出生机。2019年,考亭书院重建工程全面竣工并对外开放。新修建的书院仿清嘉庆、同治规制,总体规划面积205.6亩。前为古牌坊、入口(仪门),大门所书对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示不忘慈父与师恩,注意言行、修养,自觉行善、不张扬。书院依次为道原堂、集成殿、太极广场、庆云楼,分别展示讲学、祭祀、藏书等功能。其中,道原堂内部模拟当时朱子讲学的场景,堂内最正中墙上悬挂着孔子及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像,庆云楼内挂有朱子晚年61岁自画像。集成殿前有两庑,左边前建燕居堂,后为清邃阁;右边为勉斋堂,还配套建设了由明理苑、劝学苑、博学苑组成的观书园。书院还内设“忠孝廉节”“朱子家训”“千秋吟颂廉廊”“又喻学者照壁”等廉洁文化展陈元素。 2021年起,福建省和南平市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定期举办“考亭论坛”,通过书院这一平台,更好地传承弘扬朱子文化。同时,因地制宜复兴一批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古书院,重塑现代书院功能,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1年12月,首届考亭论坛在南平建阳召开 考亭书院全景图(陈琦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