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书院文化
志说南平 || 闽北书院:建阳篇(三)
2024-04-1616:41:38来源:

廌山书院

 

 Quicker_20240521_104528.png

建阳区麻沙镇长坪村廌山书院

 

廌山书院位于建阳禾平里富垄(今麻沙镇长坪村富垄自然村)。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著名理学家游酢讲道著书于此,以面豸山故名。清道光《建阳县志》载:“豸山,在禾平里白塔之旁,去县几一百里。其形如獬豸,蜿蜓逶迤,如琢如削。盖以秀奇所钟也,宋游酢生焉。今为廌山书院对山。之近者曰公裳山,青润特立,如人披公服之状。”

 

游酢(10531123年),字子通,后改定夫,号广平,世称豸山先生,宋代建州建阳人,与杨时、谢良佐、吕大临并称为“程门四先生”。其先祖游匹,唐末从河北广平固始迁至建阳,传至游酢已历九代。游氏家族重视读书,家风良好,游酢与兄游醇、弟游醳三人先后中进士,有“一门三进士”的美誉。游氏后裔遍及海内外,始终以游酢《诲子》诗“三十年来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作为家教遗训,历代名人辈出,包括理学家游九言、游九功,天文学者游艺和官居刑部右侍郎的游居敬等。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与杨时同往颖昌(今河南许昌)拜程颢为师,二人学成南归,程颢谓“吾道南矣”。元祐八年(1093年),游酢与杨时同往洛阳拜访程颢之弟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两人遂恭敬侍立于旁,静候先生醒来,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一尺多厚。二人千里寻师,诚心求教被传为佳话,后人以“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Quicker_20240521_104627.png

 明仇英《程门立雪图》(局部)

 

游酢思想涵盖天理价值论、道器论、道体论、心即仁说、人心与道心说、性即天道说、性无气说与尊德性与道问学等,将“理”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斯理也,仰则著于天文,俯则形于地理,中则隐于人心”,理是天地人的本体,是宇宙的根源,明确宋学治学的思维方式。著有《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二程语录》《诗二南义》等。游酢承洛学,载道南来,开闽学先河,朱子称:“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知县萧之敏建廌山游文肃先生祠,主祀游酢,以游九言(字黙斋)、游九功(字受斋)、游操(字定庵)、游开(字子蒙)配祀,仲春、仲秋择日致祭。嘉熙二年(1238年),宋理宗敕匾“廌山书院”,并奉祀游酢遗像于书院中。开僖二年(1206年),游酢三世孙游文清重建书院。明嘉靖《建阳县志》载廌山祠祝文曰:“于惟先生,远从伊洛。立雪尊师,夙承正学。道统攸传,来裔有觉。兹陈薄奠,用伸虔恪。尚飨!”

 

元代,廌山书院遭遇兵燹。元延祐四年(1317年),迁居至延平吉溪凤池坊(今南山镇凤池村)的游酢九世孙游以仁与诸弟,仿照游酢故里长坪创建廌山书院,即游定夫书院。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陈敏重建廌山书院。洪武二十四年,游酢裔孙游勉道重建正堂,前为门,扁以旧额。正统年间(14361449年),都御史滕公、张公奉诏旨褒扬崇奉先哲,葺理书院。弘治十七年(1504年),御史宋廉以官例重建书院。正德年间(15061521年),尚书姚英之视学于闽,置田若干亩以供春秋二祭。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台曾佩轼大儒之里,访故老之家,知悉廌山书院荒圮,乃发帑缗(公款)重修书院,漫漶而一新之。曾佩又访书院,知碑文毁于元,遂命立石,嘱宋衡写文记之。万历八年(1580年),朝廷裁撤书院。万历十三年,巡按御史杨四知上奏请求恢复廌山书院,并立“道南儒宗”的祠堂匾。万历二十六年,都御使金学增重新修复书院,并建牌坊于长坪富垄村渡口,横额“定夫先生故里”。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建阳知县立“载道而南”祠匾。乾隆三年(1738年),福建学政周学健立“理学元宗”祠匾。乾隆三十年,建阳知县詹登高捐俸重建,砖砌坊门,建“名儒阙里”坊。同治三年(1866年),书院最后一次修建,后遭遇大火。

 

廌山书院因年久倒塌,仅剩大门、残垣和四块栓马石,201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列入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2023年,在建阳区麻沙镇隆重举办游酢诞辰970年祭祀和廌山书院复建启动仪式。书院复建落成后,将作为研学旅游、文化交流的载体,将书院文化与海峡两岸文旅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tmp6E75.png

2023年《成语典故(三)》(程门立雪)特种邮票发行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