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书院文化
志说南平 ||闽北书院:建阳篇(二)
2024-04-0110:29:57来源:

鳌峰书院


Quicker_20240409_113130.png

鳌峰书院正门

 

建阳鳌峰书院,在今莒口镇。据旧志记载,为唐末熊秘所建,是福建最早创建的书院之一。

 

熊秘,唐代江西豫章(今南昌)人,乾符年间(874879年)官至右散骑常侍、兵部尚书。黄巢农民起义时,入闽避居,至义宁,爱其山水,遂卜居于此,后世子孙繁衍,改义宁为熊墩。熊秘定居后即兴办家塾,“为子孙肄业之所”。宋初,熊氏后裔熊知至,自号鳌峰先生,改家塾名为鳌峰书院。

 

宋代,熊氏子弟在鳌峰书院苦读成风,人才脱颖而出,登进士者13人,渐成当地的名门望族。熊蕃,以制茶名传于世,在武夷山独善堂教授茶理,著有《宣和北苑贡茶录》《制茶十咏》《北苑别录》。熊克,累官秘书郎、起居郎兼直学士。熊节、熊以宁兄弟,师从朱熹,深受器重,熊以宁登进士后授光泽主簿。熊禾,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朱子三传弟子,得朱熹晚年与黄榦论学之要旨,理学造诣深厚,与考亭学派学者在伦理学和人性论方面发展了朱熹的学术思想。熊禾对朱子推崇备至,在《考亭书院记》中写道:“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称朱子为“百世之师……公之文,如日丽天;公之神,如水行地”。后人称誉“朱熹有功于圣门,熊禾有功于子朱熹”。

 

宋亡入元,熊禾砥节不仕,隐居武夷山筑洪源书室,讲学其中,“四方来学者云集,粝食涧饮,日以孔孟之道相磨礲,于朱子之书是信是行”。12年后,熊禾从武夷山回到建阳樟布,主持重建鳌峰书院,增其旧制,前有传衷堂,后有道源堂,左右有熊氏忠孝、节义祠,以之褒扬德哲,激励后学;又改其门对云谷,盖寓仰止之思,况接文公道学之传,因改额曰“云谷书院”。

 

为继承理学道统,传播鳌峰书院名声,熊禾会集名人于鳌峰书院,讲学著书,写诗吟赋,并为纪念书院盛会写下《鳌峰书院会拜五十五人诗》。诗云:“晓日瞳瞳一岁初,乡闾盛会说吾庐。运当尧历三千六,数协羲图五十余。修竹岁寒欣得友,野花春色且携书。大篇听取艰辛训,万古天心定不虚。”鳌峰书院因熊禾讲学著述而闻名。熊禾去世后,后人即以此地建祠奉祀,故又称勿轩先生祠。

 

明清两代,书院坎坷多难。明永乐初(14031405),书院寝废,院址被权势侵占。正统十二年(1447),熊禾六世孙为此申诉上司,书院才得以收回修复。前纂修国史教授崇安丘锡曾为此撰《鳌峰书院记》。成化六年(1470年),按察副使何乔新命府通判李明重建,中为“传衷堂”,以祀熊禾,后为“道原堂”,祀先圣,而以颜、曾、思、孟四子配。先圣五十一代孙孔元敬书额。左为晦庵师友道义之祠,五夫刘珙书额。右为南昌熊氏忠孝之祠,南昌族子朋来书额。前为三门,匾曰“鳌峰书院”。成化十年,知县项旻重建二坊于门外,左曰“道学”,右曰“忠孝”。后屋宇复敝,建宁道佥事彭诚檄令建宁府通判周凤撒翻新书院。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都御史金学曾重修。书院不久后又被毁。据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鳌峰书院已经废弃,留下五大圆门与残垣断壁。1976年,鳌峰书院遗址改为田地。

 

2016年,为纪念熊氏先贤和弘扬书院文化,建阳区莒口镇焦岚村在樟布自然村的一废弃仓库修建鳌峰书院,建有书院文化陈列室、熊氏十三进士文化墙、文化小广场等,打造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旅游参观的场所


Quicker_20240409_113306.png

鳌峰书院文化墙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