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闽北红色故事第七期 || 闽北红色首府在武夷
2024-03-2710:08:40来源:

崇安(今武夷山)苏区隶属赣东北特委管辖期间,是赣东北苏区南疆的一块主阵地,政治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赣东北特委先后派肖韶、邹琦、李静愚、黄富武、黄道等人到崇安工作。19311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闽北分区革命委员会和闽北分区军事委员会在崇安坑口成立,肖韶任分区委书记。7月,黄道调任闽北分区委书记,闽北分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崇安坑口召开,会议决定将闽北分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9月,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从坑口迁往大安,大安成为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的中心,被誉为“闽北红色首府”。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群众团体、商业金融机构等设在大安的前后街,苏区办的硝盐厂、炸药厂、纸币厂、造纸厂、兵工厂等分布在大安周围的村庄。

 

苏区各项事业进入大发展的鼎盛时期,管辖范围发展到14个县(区)苏,红色区域扩大到江西东北部、浙江西南部以及闽东北地区,人口五六十万。闽北分区委和分区苏维埃政府,在发展苏区生产力、促进苏区文化进步、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业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生机盎然的农业。闽北分区委和分区苏维埃政府在开展根据地建设中,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通过实行土地改革,把豪绅、地主、富农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并组织劳动互助社和义务劳动大军,在农忙时支援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开办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耕牛生产合作社、农具生产合作社等,为农民供给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组织队与队、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之间经常性的生产竞赛,使苏区农业生产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二、种类齐全的工业。闽北苏区工业的发展最初是从创办小型军械修配所开始的。1929年,在崇安上梅区岩山后建立了炸药厂,下半年发展为军械修配所。1930年军械修配所扩大为闽北兵工厂,设修械科、子弹科、炸弹科、翻砂科及打铁组、木工组等,生产高峰期每月可制造各种枪支一千余支,制作炸弹、地雷一万多个,生产手榴弹三千多枚,子弹十五万余发,保证了闽北苏区武装斗争的需要。这种规模的军工生产,在闽浙赣和中央苏区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闽北分区委和分区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闽北苏区的工业不仅恢复发展了原有的土纸、笋干、茶叶的加工生产,还先后开办了硝盐厂、炼油厂、炼硝厂、炸药厂、纸币厂、硬币厂、被服厂、石灰厂、农具厂、木桐厂、笋干厂、制革厂、木炭厂、造纸厂、印刷厂等,保障了在战争条件下苏区红军的军需给养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

 

三、兴旺繁荣的商业。闽北苏区的商业也十分繁荣,组织形式有公营、合作社和私营三种,其中合作社为苏区商业的主要成份。闽北分区成立合作总社,各县苏成立合作社,各级合作社以经营茶、木、竹、笋、纸以及生产和生活必需品为主。在推进苏区商业繁荣的过程中,闽北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遵循苏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制订了各项正确的商业政策,允许私营商业经营水果、百货、布匹、药材等,与公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并存。这种融三种经济成份为一体的商业体系,干部群众将其概括为五个“有利于”:有利于繁荣苏区市场、有利于活跃苏区商品流通、有利于保障革命战争物质需求、有利于苏区军民的生产及生活需要、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四、活跃的对外贸易。闽北分区委和分区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先后在崇安与河口、崇安与浦城、崇安与建阳等苏区边界重要出口处设立贸易处。苏区发展全盛时期,各县苏都建立了贸易处,组织出口苏区的茶、木、竹、笋、纸等产品,输入苏区急需的盐、布、煤油、药品等物资。据资料记载,1933年闽北苏区向白区购进的货物总值为124266元,出售货物总值为198755元,出超74489元。闽北苏区与白区的开放贸易,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促进了苏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五、稳定的金融货币。19317月,闽北苏区成立了财政管理机构,对苏区经济实行统一管理。19321月,赣东北省银行闽北分行正式成立,苏区各县也先后设立了苏维埃支行,统一管理金融货币、发行农贷和公债、调节使用资金等。闽北苏维埃政府银行设立铸币厂、纸币厂,先后发行四种面额的纸币及两种面额的兑换券,月产银元4000余块。苏区财政管理机构的建立与货币的发行,对活跃苏区经济、稳定市场和物价、便利群众生活、增加财政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六、繁荣的文教体卫。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闽北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工作,区以上的苏维埃政府均设有文化部,乡苏设文化委员,村苏设文化小组。学校教育上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苏区范围内715岁的学龄儿童,几乎全部进入列宁小学或劳动小学,享受免费教育。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在苏区范围开展以扫盲运动为中心的社会教育,提高群众知识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苏区机关、部队、工厂、农村、学校普遍建立了俱乐部,组织工农剧社或戏剧团、宣传队、歌咏队、体育会。体育方面主要以军事体育为重点,从红军到地方群众,都开展了广泛的军事体育运动,并多次举行大规模的体育运动大会。医疗卫生方面,主要以卫生防疫为主,区以上的苏维埃政府设卫生部,乡苏设卫生委员会,村苏设卫生小组,经常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1931年秋和1933年春,闽北红军医院、闽北红军中医院分别设在崇安大安的陶观厂和张山头,改善了闽北医疗条件,为苏区工农业的发展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坚强保障。

Quicker_20240409_101028.png

图为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崇安县大安村

(中共武夷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供稿)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