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用“更重要”和“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定义“第二个结合”,此中意义非同凡响。
什么叫思想解放?简言之,思想解放就是思想领域中的变革或更新。在实践中,思想变革或更新的规模有大有小,大到可以成为一场社会运动,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真理标准大讨论等热潮,都是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小到可以是对某种经典教条或传统习惯的突破。历史上许多思想解放往往是从小至大、由微见著的,甚至是从对某一科学定律的打破而开始的。如哥尼白的天文学说,本来只是作为托勒密天文学说的对立面出现的,但却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的宇宙观。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皆具有这种特点,都是由对某一专业领域原有教条的突破,继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成为影响人们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观念形态。
那么,“第二个结合”为什么就成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呢?
首先,“又一次”的“又”意味着“第二个结合”不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而是继改革开放初期那次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的“又一次”。上一次思想解放冲决的禁区是“两个凡是”,而这次思想解放要突破的思想禁锢不是那种至上的外在命令,而是人们心理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迷信。不自信束缚了自主性和创造力,迷信成了灵魂铁箍和精神枷锁。因此,必须破除迷信,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一个明摆着的道理是,“第二个结合”旨在使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统一,而统一的基础就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的能够阐扬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话语体系。然而,君不见,只要一提到“现代化”和“现代性”,眼前出现的几乎全是西方话语,这反映了我们自己头脑里空空如也。由于迷信西方,只能到人家的思想库中去东挑西拣。殊不知,西方学者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理解充其量仅是一家之言,而且由于时空的错位,都不足以解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变革和伟大实践。“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如不突破这些“洋八股”,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其次,必须指出,不破不立,不是为了“破”而去“立”,而是为了“立”需要“破”。破除“洋八股”,创立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叙事话语体系,这是“第二个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来说,要创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及其相关范畴为话语主轴的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独立理论体系。思想和理论创新历来是一个艰难过程。“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种创新的结果,就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什么叫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换言之,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是决不能在思想、文化、精神上成为西方的殖民地。
由此可见,“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意味着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另一方面要坚决抵制一切漠视和抹黑中华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言行,尤其要批驳那种丧失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的虚无主义思潮,抵制崇洋媚外和褒西贬中的错误倾向。
最后,树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标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对立面主要是西方中心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解放”的标准是“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标准最能体现当代中华文明主体性,并以此统一全党认识,锤炼人民意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逻辑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的理论升华,它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纵深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目的就在于以“第二个结合”为导向,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经验,展现中国特色,阐明中国道理,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