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朱子文化
朱子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影响
2023-09-2110:01:57来源:

一、 朱子思想的历史定位

(一)蔡尚思: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这是已故的蔡尚思先生一副著名的题词。蔡尚思先生是复旦大学的老教授,他写这副词的时候80多岁。题词中的泰山指的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就在泰山周边著书立说。武夷自然指武夷山,朱熹从十几岁开始,就居住在武夷山下,长期在闽北地区活动。孔子和朱子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应该说是最突出的。宋代以后有一句话叫作家孔孟而户程朱,也就是说家家户户没有不知道孔孟程朱的。但是对朱熹作这么高的评价,把他跟孔子并列并提,这应该说还是少有的。所以蔡尚思先生的这种评价也证明,朱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确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果从3000年来的中国文化史的发展来看,应该说蔡尚思先生的评价是有一定理由的。

(二)黄宗羲: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孔子是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集大成之人。孔子以后又经过了1500多年,就出现了宋代的朱熹,那么朱熹把孔子以来的1500多年的历史又进行了总结,这个总结包含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总结的是上古时代的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它的前期发展作了总结,另一方面也通过他思想文化上的阐发,塑造了中华文化后来发展的气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灵。应该说后续各个时代的儒家学者,都是在传承发展孔子的这些思想。

到了宋代,历史上最全面地继承了孔子思想的就是朱子。朱子所面临的文化使命和任务有着新的变化,不仅是传承发展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在这个时代,因为经过了魏、晋、隋、唐时期的佛教、道教的繁盛发展,对儒家文化来讲,面临着一个新的任务,就是中国文化怎么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怎么批判地吸收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营养,使儒学发展为新时代?经过宋代的努力,孔子以后的儒学在宋代经历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形成了宋代的道学。再后来经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发展为宋明理学体系。这个体系历经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它的主流就是朱子理学。所以后世对于朱熹,对朱子理学有这么高的评价,是有其依据的。

在明清时期,有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名叫黄宗羲。他写的《宋元学案》梳理总结了宋元时代的儒家学术思想,其中用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来概括朱子的学术体系。广大,讲的是它规模宏大;尽精微,是讲它内容的深刻;综罗百代,正是说朱子学术体系对中华文明史、文化史做了高度的总结,并且实现了综合创新。

(三)千年文化巨人

因为朱熹对中国历史文化做了全面的综合和创新,所以他就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名人。2000年全世界进入21世纪的时候,国外有很多的新闻媒体和文化团体就提出来,要列举在过去的1000年里世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其中就提到朱子。他们认为,朱子是过去1000年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少有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的文化代表人物,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巨人。国外的文化和新闻媒体做的结论,是对朱子和他的文化贡献一个合理的定位。

(四)海外影响

朱子死后,朱子的学术思想不仅传播在我们中国历代后世,而且也远播海外。中国在亚洲的版图之内,东面有日本、韩国、朝鲜,南面有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由于中国到达这些国家路途较近,交通便利,朱子学形成后,得以先后在这些国家传播。比如韩国在朝鲜朝的时代,几百年的历史上朱子理学就是他主导的意识形态,对韩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政治史,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朱子学在清代传播至欧美,主要传播国家有法国、德国、英国、俄国、西班牙和美国等。朱子学不仅对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也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二、朱子思想的影响

(一)朱子的政治思想

朱子的政治思想,发挥了《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理念。他认为《大学》讲的不仅仅是世人,也是读书人和做官的人的一种为学的方案。34岁的时候朱熹第一次上朝面孝宗。他就对孝宗皇帝说,你有两件事应该做,可是还没做到。哪两件事呢?一个就是要随事以观礼,一个就是系理以应事。朱熹讲的随事以观礼,就是格物穷理。系理以应事就是要了解事物的变化,然后去应付天下的大事。到朱熹50岁的时候,做了两年南康军的知军,那时皇帝昭告天下让大家提意见,朱子就应诏上书奏事,这一年是庚子年,所以他写了《庚子封事》。这次他讲的是正心诚意,他说皇帝是要爱民的,可是爱民之本在于要做到正心,如果不正心就没有办法爱民。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来讲,要能够确立道德和法纪。他还特别用《尚书》里面讲的人心道心的道理,主张应该去掉私心,用公战胜私。到了朱熹60岁,新皇帝继位,朱熹应诏再次写了奏疏,就是《己酉封事》,他提了十条建议,总体来讲还是强调《大学》所讲的正心、修身、齐家, 强调要远小人、绝奸臣、正纲纪、立风俗。纲纪就是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一个朝里面不能没有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立风俗是讲民间,民间的道德风俗如何移风易俗。所以从朱子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强调执政者的正心修身,另一方面是强调在朝中的正纲纪和在民间的立风俗。

(二)朱子的学术成就

朱熹的学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比如在易学方面,他著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在文学方面,他撰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在礼学方面有《家礼》《仪礼经传通解》;在史学方面,朱熹很早就写了《资治通鉴纲目》;另外,他还指导学生注解《尚书》。特别是,他合刊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前两部书是集注,后两部是章句。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四书或问》。此后,《四书》的经典地位甚至超越了《五经》。元代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这也确立了他在中国教育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总之,朱熹在这些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

(三)朱子的学术思想

我们知道,《大学》是孔门后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提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朱熹最重视的就是格物致知。

朱子是怎么理解格物的呢?他认为,格物就是“即物穷理”,要了解事物的道理,必须在事物本身上穷理。这主要是针对佛教。朱子认为佛教也讲了很多理,但佛教的穷理脱离了人伦和万事万物,脱离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物穷理就将儒家与佛教在学术方向上区别开了。

格物穷理的主要途径,朱子认为就是多读书,多了解事物。关于这一点,朱熹曾和陆九渊在江西鹅湖寺有一次辩论,史称“鹅湖之辩”。他们争论的焦点是,朱熹强调要教人广泛读书来考察事物之理,强调这是儒者治学的基本方法;而陆九渊则主张反求内心,不重视读书。这样比较起来,朱熹的主张是一种重视知识和学习的理性主义的方法。

(四)教育兴学

朱熹一生特别注意兴学,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办新的学校。比如到南康就重建了白鹿洞书院,亲自制定了白鹿洞书院的学规。这不仅是中国书院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在整个东亚的教育史上,都是一个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学规在韩国、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朱子65岁的时候又修复了岳麓书院,亲自到书院讲学,而且让岳麓书院以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为学规。

朱子讲学强调理性本体、理性人性、理性方法,这使得理性主义成为后来中国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国文化和东亚文化顺利学习近代科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