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茶文化
闽北茶文化
2020-10-2015:17:40来源:


闽北茶叶发于唐,盛于宋,衰于明而复兴于清,并以古代建州地名统称建茶,享有天下之茶建为最建溪官茶天下绝等赞誉。建茶最脍炙人口的,先是北苑茶,后是武夷茶。现全国六大茶类中,乌龙茶、红茶、白茶皆创始于闽北。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有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五代,建茶崛起。闽龙启(933—934年)中,建安张廷晖将凤山茶园献给闽王,始有北苑茶园。南唐在北苑创建龙焙岁率六县民采造北苑茶,从此北苑贡茶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也
宋代北苑茶进入鼎盛时期,名品迭出。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名茶产地由建州扩大到南剑州、邵武军。南剑州有白乳、金字、腊面、骨子、山挺、银字。时建州以北苑、壑源最著名。北苑龙焙是御茶制作中心,由于制茶技术发展很快,因此名品迭出,不断更新。当时,蔡襄奉宋朝廷令携带龙凤印模到建州监制御茶,在茶饼上印上龙凤图案,以示珍贵,称为龙团凤饼,简称龙团、团茶。咸平时(998—1003年)造大龙团,庆历时(1041—1048年)制小龙团,元丰时(1078—1085年)进密云龙,更精绝于小龙团,此后名益新,品益出。蒸青绿茶产量也不断递增,经久不衰。真宗时(998—1022年)年产30余万斤,元丰时(1078—1085年)年产不下300万斤。制茶技术,独树一帜,远胜他处。全国产茶近70多处,只有建州出茶有焙,日数千工,集中制造,费工之大,制作之精,可见一斑。专造贡茶的官焙,为创新名品,往往不惜工本,投入巨资,小龙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记载北苑茶的茶书,讴歌北苑的茶话不胜枚举,较重要的不下20余种。庆历年间(1041—1048),仙游人蔡襄为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小龙团,极受朝廷赞赏。他根据了解的情况和体会,编出《茶录》,以记述北苑茶事为基础,分上、下两篇。上篇茶论,论茶的色、香、味优劣基准及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等技术;下篇器论,论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器具作鉴定性评论。《茶录》最早记述制作北苑贡茶渗入香料的情况,首先提出对品评茶叶色、香、味的内容,全面介绍品茶的方法,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茶书。《茶录》对茶叶科研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元代,北苑茶衰落武夷茶兴起,武夷山设有御茶园。明代,由于地方官吏巧取豪夺,滋扰茶事,致使御茶园荒芜。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武夷茶开始输往欧洲即名震海外。鸦片战争后,茶叶成为福建主要出口物资,武夷创乌龙茶后,红茶又在武夷山桐木关创制,政和与建瓯再造白茶。武夷岩茶培育出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水金龟四大名丛,后水仙茶、肉桂茶等名品脱颖而出。
闽北茶业历史悠久,茶文化丰富、精深。斗茶起源于建州茶乡,叫做茗战。斗茶比技巧,斗输赢,互炫其优,优则称胜,可以充官茶,送入北苑制造贡茶。参加斗茶不仅有参加斗试的茶农僧侣,而且还有地方官员、文人雅士和观众,场面十分热闹,人们把它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生动描写了闽北斗茶的场面: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轮同降将无穷耻。
    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斗茶之外,士大夫饮茶品茗之际,还发明茶艺,各种茶有各种不同的泡法喝法,伴以音乐,优美典雅,韵味更足。据说,日本的茶道就是从茶乡传出去的。
文人墨客品饮之余,雅兴大发,争相咏赞。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尧臣)、苏轼、蔡襄、丁谓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宋朝南渡以后,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著名学者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促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而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武夷山,又成为僧道众竞相建寺建观的场所。僧道众凭借武夷茶之魅力参禅悟道、修静炼丹,僧道大多能躬耕茶园,精于茶叶制作,茶事大兴。

 

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其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大红袍活、甘、清、香的滋味与它的品种有关,更与它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有关。已故的茶界泰斗陈椽先生更评价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