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位于闽浙两省边陲,是闽北通往闽东、浙西南的咽喉要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和苏区是建松政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隶属于中央苏区闽赣省闽北分区委,是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建制管辖区域之一。除建松政苏区外,这里还先后开辟出政(和)屏(南)和寿(宁)政(和)庆(元)两块革命根据地;还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东北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南方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的策源地之一。
据笔者对有关苏区史研究资料考证发现,1937年国共两党合作,政和边区的建松政、政屏、寿政庆三块根据地红军游击队奉令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自1938年1至3月,先后有720多人分四批开赴指定地点整编,被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第六团,加入北上抗日队伍行列。
第一批,来自建松政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人数370多人。
建松政苏区包括福建省北部政和、松溪、建瓯以及建阳的西部、浦城的南部,是闽北苏区的重要组织部分。1933年6月,建松政苏区划入中央苏区闽赣省管辖。1934年,建松政苏维埃政府刚成立,就建立了建松政工农红军独立营,各区苏成立了游击队,各乡苏也成立了赤卫队。国共谈判达成协议后,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指示闽浙赣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来自建松政根据地红军游击队370多人奉令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
整编人员主要来自长期战斗在建松政根据地的三支队伍:一是属闽东北军分区的红二团;二是跟随建松政中心县委活动的闽东北军分区的红三团;三是活动在政和东平苏区的地方游击队。这3支奉令改编的红军游击队合计370多人,在松溪路下桥集中。1938年1月6日,他们在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饶守坤率领下,告别了印满战斗足迹的建松政根据地,开赴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与闽北其他各路游击健儿,共计1300多人,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下辖4个营。其中由清一色建松政游击健儿整编的第3营,营长即原红3团团长周汝春。2月25日,第五团抵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因为五团人数多,战斗力强,被定为新四军军部保卫团。
第二批,来自建松政苏区分散各地的游击队及部分大刀会武装人员,整编人数约160人。
在建松政苏区第二批奉令整编为新四军的队伍中,有100多人是来不及在第一批集中改编,又分散在各地做群众工作的游击队,这百余人大多是苏区的游击队骨干人员。还有50人来自建松政地区的另一支特殊武装队伍,他们就是1935年冬与闽北红军达成了结盟协议的大刀会武装。
为了争取大刀会武装力量加入整编新四军队伍,闽北军分区和闽北红军独立师政治部主任曾镜冰,亲自到建松政地区大刀会总坛驻地政和县宝岱村,做大刀会头子林熙明的思想工作。在曾镜冰面前,一心做着皇帝梦的大刀会总坛主林熙明有“三怕”:一是曾镜冰是闽北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结盟后也是林熙明的领导,有一股令他不寒而粟的威严;二是林熙明曾主动要求与闽北领导人结拜兄弟,曾镜冰是他歃血结义的盟兄之一;三是林熙明欠共产党人许多人情债,红军帮他灭土匪、挡国军、消仇祛灾,还平分许多战利品。因此,在曾镜冰主任的说服下,作为大刀会总坛主的林熙明不敢再装无赖了,就找个托词说:“去抗日是应该的,可我的那些弟兄都有妻儿家室,不愿离乡呀!” 曾镜冰毫不含糊地说:“我们只挑愿意去抗日的。”于是,林熙明又提出了“一人换一枪”的条件,他要看红军到底能拿出多少枪来换人。在红军游击队人手一枪还不够的情况下,曾镜冰坚定地对林熙明说:“一言为定,不可反悔!”林表态:“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后,曾镜冰动员闽北党组织想尽办法送给50条长短枪枝,换来了大刀会“林营”50名贫苦出身的自愿抗日的战士。1938年3月,这支共约160人的闽东北游击战士在钟大湖、周觉华带领下赶赴江西石塘。此时新四军五团已经开拔,这支后续部队就改乘大车直接赶往皖南新四军军部整编,被补入第五团。
第三批,来自政屏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人数130多人。
1935年以后,中共闽东特委进一步加强政(和)屏(南)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1936年6月,在政和县杨源乡洞宫山交界的岩后村成立了中共政屏县委、政屏县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政屏游击支队。为加强政屏地区武装斗争的力量,1936年夏,闽东特委抽调闽东红军二纵队曾阿缪等20多人与政屏游击队会合,于1937年1月合并组成了近百人的政屏游击队,隶属于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二纵队。
1938年1月,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和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叶飞从南昌新四军军部来到屏南县棠口村,奉命组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1月底,由政屏游击队队长曾阿缪带领政屏游击队90多人赴宁德花溪集训,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2营6连。同时,根据闽东特委指示,政屏党组织又动员了四五十人组成另一支游击队,由政屏游击队指导员张恒喜任队长。2月,这支游击队亦奉命由政屏县委书记张家镇带队直接赶到棠口,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1营3连。
第四批,来自寿政庆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人数60多人。
以政和县新康村为中心的寿(宁)政(和)庆(元)中心县委成立于1937年8月,隶属于中共闽东特委,中心县委书记范振辉。并建立有一支100多人枪的寿政庆边区红军独立营,由范江富任营长,直属闽东红军独立师领导。
1938年1月,在组建新四军队伍时,寿政庆独立营因为集中迟了几天,赶不上棠口改编,于是奉闽东特委指示,由寿政庆中心县委书记范振辉带领独立营120多位游击队战土,从新康出发经岭腰到指定的江上村(距政和县城五六公里)集训20天。随后接闽东特委命令,从集训队里整编出一个加强排60多人,等待新四军第六团经过政和时编入该团3营。2月14日,在屏南县棠口整编完毕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1300多人,在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率领下,开始了北上抗日的征程。16日,第六团途经政和县城时,寿政庆独立营的60多人被补入了3营队伍行列。
在奉令整编输送新四军队伍时,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各地区主要领导人不得加入部队,必须挑选保留少数(约二三十人)会做群众工作的苏区地方干部及游击队骨干,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因此,建松政中心县委书记翁立义、寿政庆中心县委书记范振辉、政屏县委书记张家镇,还有政和中心区委书记陈贵芳、寿政庆独立营营长范江富、政屏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发祯等主干都被留在原地,担负着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艰巨重任。